1 ^8 Z& d$ ~# _8 c- ^第二条主线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儒家学说从汉代董仲舒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最后形成一直贯穿的主体思想体系。中间还有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等思想,但总体还是以儒学为核心思想体系。但是当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来到中国时,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所以中学和西学这两种思想力量的交织到今天还在继续。湖北张之洞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了传统。今天新儒学崛起,中国思想体系和西方体系仍在碰撞,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因此,我认为影响中国现代化最核心的两个力量,一个是社会变革、一个是思想体系。这是我的第二个思考和观点。 5 a J4 V& H: [6 A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在于思想制度层面 ' R6 A3 Z9 [; z" s3 [0 O+ g0 b* h3 w ^7 `2 u8 l- A) e- V. _
第三个观点,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一个逻辑在那里,它是循序渐进的。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我们认为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所以就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日本基本崛起,而后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 ; X( k" ^% I& K! u g9 ]1 q a: f' i h3 |& ~ T+ \(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为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走君主立宪的道路,但还是保持传统,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 ' n7 u8 \, g0 M9 _) p/ B ( g9 Z+ T& p9 Z* y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170年历史进程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它彻底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 # X4 Z! w- z+ j c0 C: J9 n( f* v& _0 r6 `
其实西方列强并不支持孙中山革命,只有苏俄支持,黄埔军校也是由苏联人出资建的。国民党、共产党这两个党都是鲍罗廷作为顾问。两党实际上是相辅助的。孙中山所倡导的国民党三大口号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两党都是按照列宁的国家理论、政党理论建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党国制,党是至高无上的,党领国、领军、领政、领民,所以中国就走向了一条党国道路。 4 ]' ]8 C* A, q: g6 i `- e: e# V X) a, K4 k4 H% q从五四运动、私权的党国,再到后来的新中国。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三大模式。这就是根据我的理解而进行的历史梳理。 9 [& E4 G4 {6 j, N/ V( M1 S" K' a# K8 `! W% l8 {9 U7 Z; t. n
两个版本的现代化 + I" e( m( U2 v ; I6 A2 O! H) g中国历史从1949年到今天的核心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中国经历了两个版本的现代化。+ g9 g0 _2 U/ t9 @7 u( l: o, N1 w
! s' i0 X6 Q, V1949年后,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的复制。. n% G9 i) m* D
! \; V. U+ n* @- }% Q. w* {我们把意识形态抽象掉,建国后的前30年,这种苏联版本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主,然后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来完成工业的资本积累。比如当初需要用布票、粮票,还要勒紧裤带来积累资本,这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很多人问,我们那时候为什么不开放?那时候开放可行吗?当时的世界,已经形成两大对立阵营。中国去参加联合国会议的时候,国库里拿不出一张美元,因为西方对我们都是封锁的。不要忘记历史,当年中国就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走来的。 3 g. p, K/ K- g8 @- | 8 f( c& F0 O' R$ Y. |( {" N1 U' x当时,苏联版本的现代化已经走不下去了,其实,苏东也在探索改革、中国也面临新的选择,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人革命的目的是要国家富强,穷社会主义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最大的核心凝聚力量。现在回过头看,邓小平改革的时候,比今天要再一次改革简单得多,因为那时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毛泽东时代的整个中国社会很简单,共产党的干部25级制,一级工资400块钱,25级的工资大概是25、30块,工人有8级工资制,所有的财产都是国家或集体的,没有任何一分钱的私权,那个时代是一张白纸。 ! r/ U' K" \. o$ C/ _$ f3 e+ x! L# d0 [5 f9 c3 k: m- Q
经济学中讲发展,基本的就是生产力的三要素。首先,人力资本从何而来?每次现代化的大运动,都伴随着一个智力吸收的过程,就是留学生运动。毛泽东时代,大家都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解放后这些人全部回国来建设,我们的人力资本也是这样的形成过程。第二,资本如何来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只能用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来完成工业化建设。第三,我们的技术从156个项目中获得,用的都是苏联、东欧的技术,156个项目相当于现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 . g9 G6 b; ?: @* r2 w: w. C $ `# l' z- n) @+ g j! w# d+ Q从毛泽东时代到我们今天的这个版本的现代化,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 C3 N% `7 z) \5 f" q* Y1 ~" m& H. ^; k: [& E5 {. K0 L! h
1970年代,是中国最诡秘、最具变化、最波澜壮阔的年代。1971年林彪坠机身亡,意味着文革的破产。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再一次跟西方结盟,形成了一个新三角关系。整个世界的格局,从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就开始演绎了,就是中美联手对抗苏联——苏联的倒台——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5 M+ p ?$ Q) Z1 V6 l
7 `9 U& _! x+ B7 C/ H$ p1976年又是关键的年份,毛泽东的去世意味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当时打倒四人帮是最重要的任务,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1989年的那个时期。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这近20年实际上是开始演绎从苏联模式向西方模式转变的又一次转型,其实这些年是一个过渡转型的时期。改革开放30年有点像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开始也走技术和引进外资的路线,之后开始在制度上学习。今天,中国又站在了另一个改革的关键路口。7 I" E8 Q/ v. @5 s N
" i5 X f. n" K1 c! D# Z
“两个改革、三个遗产”促成中国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 X4 n9 @% B& j2 B* D
0 {6 ~1 ^/ c1 \" |! e关于改革开放这30年,我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改革开放30年最核心的是两个伟大改革:第一个是宏观的价格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二个是微观的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长起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家阶层。 I' E* i8 K! q- m# U m ( f* A+ h& ]+ X c O; x企业家的代际有三个划分。1992年之前没有现代企业的法律制度,那时候的企业基本上是戴“红帽子”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到1992年后因为有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条例,中国创建企业开始进入一个制度化的阶段。再到海归派引进西方现代企业创始人和期权制度、填补了企业家财富积累制度在中国的空白,完成了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G; h7 [( L) G6 Y+ l 1 k$ L- ]3 g9 J2 Z9 D因此,价格改革、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这30年的两个最大改革。我认为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这两项改革是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那么今天中国所有的改革都无从谈起。仅仅有市场经济,而没有私营经济、没有产权和所有制的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也没有今天整个经济的蓬勃生长。 * }/ x: S) s6 g+ M" l4 v * Y) G; y C5 F8 Z2 ] b上述两个改革的成功是基于中国过去的体制留下的三个重大遗产:6 Y) N) V% l9 z" O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