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业已逝世的药家鑫,告诉人们一个教训:不上社会、时政论坛,不看网民言论害死人。$ h) l$ q4 Z L) `/ J$ A( s# I
* H6 G9 S: `! w7 X
我早说过,药家鑫的死刑判决和执行死刑毫无悬念,也强调过药家并非强势特权,各种说辞和“新迹象”都无法影响我事前做出的判断。# ^- x! l- m- f, {8 n. l$ X
& x) W! F6 w! B! c* W: j1 N为什么言之凿凿、坚持己见不动摇?只因了解社情人心。报刊公开署名“资深网络评论人士”、“知名网友”;内部加封的头衔有个“高级舆情分析师”——名副其实的话,我就该判断准确,就该是这个样子。
* `& v% i% g- D# q: C" M+ ?4 A9 n, i ) T" v7 T- D* A
当看到药家鑫说的“给农村人盯上很烦”这句话,就断定这个人没救了。还附带一个判断,药家鑫和他的长辈们,都不是社会、时政论坛的网友。他们一家,都是“舆情淡漠者”。 W' Z# ^7 w9 ]* e' O; ~9 D: A' G' P
' Z0 w+ g) l9 X6 f捅过八刀、“手段残忍”杀人之后,药家鑫不死(死缓)的机会仍有五成。但说出并报道了杀人动机又修正不了,就死定了。
6 x1 l5 c' S$ L: t* C) m4 y* B % J% O# f2 b3 w. ?. L& D& s
争取不死的关键,就在动机阐述(含背景体验与精神状态及思想观点)、匍匐乞怜、全力赔偿这三点上。其中第一点至关重要,它决定或影响其他补救措施的方式与效果。
. W. K1 W2 O# h+ [( }
9 ~) s# C/ o4 B& Q& d7 {7 f3 W瞬间心理活动,不说出来没人知道,药家鑫可以不说,也可以说别的(他该说什么,说什么最有利,这我不该说)。糟糕的是,他如实说出了对自己非常不利的内心想法。
9 Q( h6 I: Q# X3 m& [( k2 i& L
1 i: N0 w3 K3 {* D5 s祸从口出,并非现场脱口而出。几天的时间,足以准备好有利于自己的“现场精神阐述”,应该想到那个真实想法不该公之于众。
: s( f6 C6 h/ e6 ^1 n8 z8 ? 2 h) c K2 o! j, e
显然,药家鑫并不知道,说出那个真实想法对自己非常有害;他的家长也不明白孩子“如实交心”的坏处,家长没有对孩子说辞的“审查把关”能力。他家周边也没有较亲密的高人,如遇高人指点并接受指点,就不会那样交代动机了。这里说的高人,不必很高,大致了解“主流思潮”或“民间价值观”即可,其实不过就是个略懂舆情、“知道好歹”的人。1 ^8 V8 P( ^9 m9 y8 F$ A3 x# L) l
* \6 H0 Q# z- M( R
如果药家鑫“因诚而死”,会让人心里别扭,但这里还扯不上“诚实”。药家鑫和他生活的圈子里是无知的一群,他们本来就那样的想法,根本意识不到自身的愚蠢和“反常”。
% V J, {1 Y1 v" o' Q8 N
2 [' T& l& Z% g+ h d对“杀人动机”难堪律令、冒犯民意的后果浑然不觉,“激情杀人”的辩护再次激怒网声,如果个别专家和权威媒体的胡扯果真是应药家所请,那就更能说明药家“不明真相”且不知天高地厚。( L) W' w5 u& b1 N. {, j, ]1 F
2 B# s% c. g# K/ g, j$ D4 }似乎是怎么拧巴怎么来,药家阵营的“舆情应对”可谓一塌糊涂。网民对特权嫌疑非常敏感;特别反感歧视弱势群体的意识和言论;身份与姿态对舆论的影响很大;民间“选择性鄙视”体制内专家和主流权威媒体的倾向明显……几乎所有对药家有用的信息与知识,他们都不懂。& _2 F. k1 _- ]. n
+ q1 r* e" [3 f* u好的人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会告诉学生社会真相、真实人心——这个要求对大陆学校来说太过分了。但即便学校和信息闭塞、思想僵化的家庭不给力,不让自己成为“人文盲”和“社会盲”的办法也还是有的。上网读社会——听网民心声,看事件反馈,揽多元思想。" }' w9 s4 {+ R' z: C1 @5 |& m
5 p& a. |8 S4 a: x R
在这个时代,与网声隔绝,等于脱离社会、拒绝真相。凭此一条即可断定,你不会“有思想”,你和“优秀”或“博闻”无缘。这道理,对学者、学生、官员、商人......各种人,都适用。+ T0 f! o0 g8 [2 H9 Z
& a) H9 _/ v U& J% h t( C
药家全家吃了不上时政论坛、不看自发网评的亏,吃这种亏很不值。关心社会和公共问题,接受各行各业网民以及无业网民乱七八糟的信息,会得好报——能回报你个“世事洞明”。 |
|